LZ77算法是无损压缩算法,由以色列人Abraham Lempel发表于1977年。LZ77是典型的基于字典的压缩算法,现在很多压缩技术都是基于LZ77。鉴于其在数据压缩领域的地位,本文将结合图片和源码详细介绍其原理。
原理
名词解释
lookahead buffer:等待编码的区域
search buffer:搜索缓冲区
move window:滑动窗口,指定大小的窗,包含 “搜索缓冲区”(黄色块) + “待编码区”(绿色块)
编码过程
为了编码待编码区, 编码器在滑动窗口的搜索缓冲区查找,直到找到匹配的字符串。匹配字符串的开始字符串与待编码缓冲区的距离称为偏移值
,匹配字符串的长度称为匹配长度
。编码器在编码时,会一直在搜索区中搜索,直到找到最大匹配字符串,并输出(offset, matchLength ),其中offset是偏移值, matchLength是匹配长度。然后窗口滑动matchLength,继续开始编码。如果没有找到匹配字符串,则输出(0, 0, char),char为待编码区待编码的字符,窗口滑动1位。算法实现将类似下面的:
1 | while( lookAheadBuffer not empty ) |
主要步骤为:
1.设置编码位置为输入流的开始
2.在滑窗的待编码区查找搜索区中的最大匹配字符串
3.如果找到字符串,输出(偏移值, 匹配长度), 窗口向前滑动“匹配长度”
4.如果没有找到,输出(0, 0, 待编码区的第一个字符),窗口向前滑动一个单位
5.如果待编码区不为空,回到步骤2
图文讲解
现在有字符串“AABCBBABC”,现在对其进行编码。
一开始,窗口滑入如图位置
由图可见,待编码缓冲区有“AAB”三个字符,此时搜索缓冲区还是空的。所以编码第一个字符,由于搜索区为空,故找不到匹配串,输出(0,0, A),窗口右移一个单位,如下图
此时待编码区有“ABC”。开始编码。最先编码”A”,在搜索区找到”A”。由于没有超过待编码区,故开始编码”AB”,但在搜索区没有找到匹配字符串,故无法编码。因此只能编码”A”。
输出(1, 1)。即为相对于待编码区,偏移一个单位,匹配长度为1。窗口右滑动匹配长度,即移动1个单位。如下图
一样,没找到,输出(0, 0, B),右移1个单号,如下图
输出(0, 0, C),右移1个单位,如下图
输出(2, 1),右移1个单位,如下图
输出(3, 1), 右移1个单位,如下图
开始编码”A”,在搜索缓冲区查找到匹配字符串。由于待编码缓冲区没有超过,继续编码。开始编码”AB”,也搜索到。不要停止,继续编码“ABC”,找到匹配字符串。由于继续编码,则超过了窗口,故只编码“ABC”,输出(5, 3),偏移5,长度3。右移3个单位,如下图
此时待编码缓冲区为空,停止编码。
最终输出结果如下
python代码实现:
1 | class Lz77: |